2018年4月23日

如何分辨聰明人?聰明的判斷與定義?

聰明不等於智慧,智慧不智慧,見仁見智,但聰明不聰明,到底有多聰明,有些客觀標準可以參考。

原文:https://medium.com/y-pointer/%E5%A6%82%E4%BD%95%E5%88%86%E8%BE%A8%E8%81%B0%E6%98%8E%E4%BA%BA-e071937d0fdb

如何分辨聰明人?聰明的判斷與定義?
六個指標:「何謂好奇心?簡單語言?後設認知?邏輯跳躍?對於觀點與他人的態度?」由知乎擷取,結合個人觀察與經驗重新整理的分享

在知乎(部分文字擷取作者:谢熊猫君)上看到了一篇很精彩的好文,但一些用語在台灣可能讀起來比較艱澀,因此用了更淺白的方式整理一遍,再融入一些個人觀點,加深自己的思考,重新分享給大家。

如何分辨聰明人?六個指標:「直觀、基礎、高層次」兩兩一組。
關於「聰明」這件事?
首先,這邊分辨的標準並不針對特定領域,而是普遍的觀察。

聰明不是憑藉學歷、證書,或者由出生背景來表示,因為這些都不靠譜。

舉個例子來說,雖然名校出來的人,普遍會讓人感覺聰明些(存在些許正相關,但非因果)但即便是同個學校出來的人,我們也容易感受出聰明程度的差別。

但這些「感受」,到底是怎麼來的呢?
我們這次就用這一篇短文,約 2000 字,五分鐘閱讀,用六個指標,讓你漸漸抓住「聰明」這個感受的形狀。(但這些分類並不是輕重或高低,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排列的順序。)

直觀指標:透過外在或相處,可短時間分辨的
1.「好奇心」
「有好奇心未必聰明,但沒有好奇心的人必定不聰明。」
正因為擁有強大的好奇心,會讓這種人有更多機會去獲得新知識。

蘇格拉底曾說:「我唯一知道的事,就是我一無所知。」
「如何分辨一個人是否擁有真正的好奇心呢?」
如果你看到一個人,自己喜歡問很多問題,但在別人提出類似問題時,卻顯得十分不耐煩,那這並不能說明他是一個有好奇心的人,只能說明他是個「好表現」的人。

2.「用簡單語言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」
在臉書或者各類網站上,我們常會看見一些專家,用著非常專業的詞語、難以看懂得公式與符號,向大眾解釋技術性或者專業的問題,相信這種場景我們都(在大學裡)遇過。

但往往這種熱心反而讓大眾們看的一頭霧水,台下越聽越糊塗,台上越來越沒成就感、找不到共鳴,弄得雙方都不怎麼開心。

當然,我們也接觸過一些很聰明的人,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很深入的研究,但這些聰明人的共同特點就是:「解釋專業問題時,會避免使用別人可能聽不懂的大詞、黑話和專業用語。」

「真正的專業,是用別人懂的話,去告訴他不懂的事。」
因為「專業用語」是用來強化同領域人的溝通效率時使用的,對話的對象不同就要採取不同的話語。因此刻意的選用「對應」的語言,能夠說明兩個事情:

這個人懂得「換位思考」,能從對方角度(認知與邏輯能力)去分析自己的表達該如何進行,是種對於知識的學習具有評估能力的體現。
如同剛剛講到的,行業內的專業用語,其實是專家們直接溝通的工具,目的是節省時間與溝通成本。然而,當我們面對的聽眾不是專家時,我們就不能用這些工具「偷懶」。
基礎指標:難以直接判斷,但卻是踏入聰明的關鍵因子
1. 「後設認知」(Metacognition)
即為「認知的認知」,或「知識的知識」。
後設,是種退一步檢視框架的概念,所以當我們說「後設劇」,指的是「討論戲劇的戲劇」。
擁有強大後設認知的人,能夠對外表現出強的學習能力。這個「強」不是指學習與思考的「速度之快」,而是能在學習之後,結合自身經驗產生出「更優化的學習策略」,融合已有知識並且運用在生活之中。

這些人懂得利用自己的現有的知識框架,快速適應新的知識,並且評估新知識吸收的部分,也就是說,他們並非不斷的一直吸收新知識,而是一直去「融會貫通」,更新已經累積的舊有知識。

就像 Steve Jobs 那句名言:「Connect the dots.」

「把已經畫出的點,連起來組織成網。」
而這些後設認知能力高的人,連得特別快,也組織的更有系統。

簡言之,後設認知能力高的人,之所以專注力高,又能高效地處理事情,根本上是因為他們會不斷地去將新知識做優化,迭代更新已經累積的知識,運用在生活的實際行動之中。

▍推薦延伸閱讀
最近看到 游舒帆-gipi 的這篇文章,他講到了類似的觀點,分享給大家:
為什麼碎片化學習對你沒效?

2.「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」
一般的交談是先講A,再來B,最後C,但是和比較聰明的人聊天,你會發現自己通常不是一步一步地走,往往講了A,就發現可以直接聊到C,最後就跳到了E。

這是因為聰明人能在雙方交談時,就在一邊觀察,談論的內容之間的邏輯步驟,因此就讓說話的人不需要每一步都講仔細地去講過。這種對話交流的節奏,讓兩個聰明程度相當的人交談起來是舒服、有共鳴的,在邏輯上也能有很自然的過渡。

當然,如果程度與節奏相差過大,那就是另一個情況了。(笑)

高層指標:內在價值觀的聰明
1.「對於觀點的態度」
這部分是內在價值觀的聰明,具體可以表現在:

對於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少去評論「絕對的是非」
這其實是上面說到「懂得越多越有好奇心」的一種側面體現,當一個人能夠容納更多不同的觀點,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才是「內在價值觀的聰明」。

也就是說,這類人能夠保持不迷信、不執迷不悟的態度。當有新的資訊和證據證實了自己原來的觀點有更好的空間時,能去聆聽且適時地去改變調整自己的看法。

這看起來不難,但實際做起來其實挺難的。因為這涉及到情商、面子等人類的社交與自尊,看看現在社群網站的現象,很多人喜歡為事件或人貼上標籤,甚至教唆人選邊站,認為世界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分法,就是這種態度的反向行為。

達到這項指標的聰明人,更傾向用「發展的眼光」、「觀點是光譜」去看待一件事情,他們認為所有事情是不斷變化的,沒有固定的標籤、事實或真理,甚至他們會對變化的原因與過程感興趣,而非事件的結果。

2.「對於別人的態度」
對於別人的態度,其實簡單說就是羅振宇在第一次跨年演講中的那句:

「創業者不黑創業者。」
他認為「創業」不單單只是指「開公司或賺大錢」,而是建立了一種新的協作模式,能讓人們進入這個模式之中,產生新的連結、體驗或者制訂新的標準。因此,創業的人們彼此若能協助彼此,那麼這世界將會更好。

也就是說,這個人是否能透過分享、輔導、以身作則等方式去幫助別人改善和提高彼此,達成「共」贏的局面。

提出這個指標的作者也認為,這個指標差不多是等前面五個指標都完成時,才能做得到。

通常擁有這項指標的聰明人,在討論、辯論,或者合作解決問題時,對於自身的「自適應性」有足夠自信,因為了解自己的立場,也更能知道該怎麼與對方合作,甚至能跟絕大部分人和平相處,無須透過渴望他人跟自己一樣來獲得安全感。(網路上的酸民或噴子的行為,往往是藉由謾罵來把跟自己不一樣的人,拉到跟自己一樣的心態)

但達到這個指標的人,心中想的是「我認同你,雖然你與我不一樣」,因為他們知道就是因為有所不同,當出現了相同才是真正可貴的。

換個角度來看,「對於別人的態度」就是一種「善良」。

聰明並不代表善良,因為聰明的壞人多的是,但是「善良」(對於別人的態度)卻是要通往聰明最後一個層級的重要指標。

##EasyReadMore##